第69章 非儒即墨-《大秦命运》


    第(2/3)页

    而齐国的太史公如实记载这件事:“崔杼弑其君。”崔杼听说了以后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太史仲继续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了他。而后太史的另一个弟弟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

    太史还有第三个弟弟太史季,崔杼对他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

    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于是继续写下“崔杼弑其君”。

    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第二个故事叫“赵盾弑其君”。

    春秋时晋国有个卿大夫叫赵盾,也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战国赵国的先祖。

    赵盾是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由此和君权产生了冲突。赵盾执政期间,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赵盾只好逃亡。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于是返回继续执政。

    史官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当然“赵盾弑其君”这件事,也为后来生下宫之难(即赵氏孤儿事件)埋下了伏笔。

    从这两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先秦时史官的的刚烈和正直,他们为了一个秉笔直言,可以不顾自己生死,前赴后继。

    如今蒙毅不仅根据后世历史预测着眼前的局势,也深深感受着历史的复杂性,往往是扑朔迷迷!

    “哎,我如今身处历史,尚且无法知道历史的前因后果,那么后人的猜测假想就更加不值一提了!”蒙毅十分苦恼。

    蒙毅突然又对比起了蒙骜和白起的军事生涯。

    同样都是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为何唯独杀了白起,而宠信蒙骜?

    人们都说,秦国最不缺的就是军事人才,这句话还真有道理啊,别的不说,仅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时期,威震天下,使六国恐惧,让历朝历代君王只敢在梦里想想的天才军事家就有两个,哪两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