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太空开发新阶段(二)-《塔防战略》


    第(2/3)页

    因为轨道升高的关系,发射窗口由之前的八十多分钟,增加到了上百分钟。窗口段略微增加更有利于连续发射,每个发射段,都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末端对接调整。

    三天后,5号发射井供电网再次提高发电量,准备载人模拟测试。

    先进行一次载人模拟,还是为了宇航员安全。

    由5号井发射的飞船,是一艘全新型号的载人飞船,名叫应龙。

    以往c国载人航天,使用的都是2.5米直径的火箭,载荷整流罩直径小于3.35米,飞船本体各段直径都在三米以下。

    使用电磁井发射,载荷段只能小于等于火箭主体直径,用5米的发射井,去发射三米直径的载荷,必然是巨大的浪费。

    应龙采用了截面为类八边形的几何柱段,虽然为了保证长期内外压差下结构不变形,仍然使用了有弧度的外壳,但已经比较像科幻片里的飞船了——除了太阳能板。

    前面提过,圆形截面的内空间有效利用率比较小,采用几何构型,夹层设备、管线的配置更合理,有利于降低检修难度。

    但有个重大缺点,截面非圆形的物体,以同样的速度再入大气,升温速度会更快!

    没错,应龙在设计时,就没想过再次回归大气层。

    后续的逃生/返回舱,将全部由1、2、3号井发射专门的新式返回舱,与空间站进行自动对接。由于任务单一,这种返回舱会更简单、成本更低,但安全性却会更高,在空间站升轨之前已经完成了无人测试。

    应龙总长度11.6米,截面对角线长度4.6米,上升座椅(从地表时发射人必须躺着)达到十二个之多,也就是它一次能送十二个人上天!

    除基本功能之外,初版应龙还带有两个侧面对接口,可容纳两个装备好宇航服人员的减压室/出舱口,以及一个接近四十立方米的货舱。

    之后还有进阶功能。

    应龙实际上并不是针对空间站制造的飞船,毕竟c国及合作国家一起,都有好几个低轨道飞船型号了,再开发一个大号的功能重复的飞船,纯属浪费资源。

    它的短期目标是成为月球开发使用的往返飞船,后续型号再瞄准红星、小行星带。

    为了满足后续任务,应龙飞船有一些拓展功能,比如可供爬虫机械臂停泊的锚点是必须的;另外还有额外的燃料罐外接系统,可以把捕捉小行星剩下的那些燃料罐利用起来一部分;它甚至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块化加装,额外挂载两个或四个之前用于捕捉小行星的推进器单体。

    回到测试现场。

    本次试射,十二个上升座位都固定了八十五公斤的假人,这些假人全身都是传感器,用来搜集测试阶段的全程数据。

    此外,载筹还有一周的口粮、饮水,燃料舱容量30%的燃料。

    该状态下,应龙全重为23吨,比旧空间站的核心舱略重一点。可以看出来相比核心舱那种静止物体,短了五米的应龙飞船“平均质量密度”却很大,不过这个状态已经是各种任务综合考虑下的最优解了。

    随后的发射过程,全程各级火箭发动机,都没有达到最大推力。

    传感器测量到的最大g力停留在4.5g,并且总共只持续了三秒,其他时间段g力均控制在3.99g以下。

    g力小意味着加速慢,会在大气内停留更长的时间,总体阻力和重力带来的Δv损失更大,有数十吨燃料被浪费在其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