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求存(一)-《明匪》


    第(2/3)页

    “阿济格来了?”在场军官们面面相觑。

    紧接着,散布在外的数名塘马鱼贯而入,接连禀报将至清军的况。原来,这支清军乃是不久前从怀安卫城分处的别部,看旗号,不是阿济格,而是清军正黄旗满洲固山额真谭泰以及镶黄旗汉军固山额真刘之源。

    “怀安卫城兵虚城薄,鞑子大军围攻弹指可下。”穆公淳分析道,“但是此番阿济格自己却没有来,只派了谭泰,唯有一种可能。”

    马光颔首接话道:“不错,阿济格想先北上,把侯总管、孙传庭等解决了,再大举进犯大同府。派谭泰、刘之源先来此,目的是牵制大同府的军队,免除后顾

    之忧。”

    事实确实如他们所猜测的那样。

    阿济格此番从北京带来的满蒙汉八旗兵共有三万,一万留在了宣府镇城,两万带来截断怀安卫通道。侯大贵离开怀安卫城后,城内守军仅数百老弱病残,哪里抵挡得住清军猛攻,不到半个时辰即告失陷。阿济格以北面尚有侯大贵、孙传庭两部明军,不利大军前行的考虑,自率万余人北去柴沟堡歼灭明军,另差遣谭泰等往大同府牵制有可能趁隙出头的明军。

    谭泰统率的正黄旗,前是努尔哈赤时期的正白旗,由黄台吉亲带。黄台吉继位后,受“黄旗乃国主之色”的礼制影响,将两白旗与两黄旗的旗色对调,原先的正白旗由便转为了正黄旗。后来黄台吉趁着正蓝旗两任旗主五哥莽古尔泰与十弟德格类先后死去、正蓝旗暂无旗主之际,趁机将正蓝旗没收,并通过将正黄旗、镶黄旗与正蓝旗拆分重组的手段,把三旗紧紧掌握在手,巩固了实力。

    终黄台吉一朝,正黄旗在八旗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初多尔衮执政遭到的重重阻力,最大便来自拥戴黄台吉之子豪格的两黄旗,直到最后拥有两红旗的代善表态、两蓝旗的代表济尔哈朗妥协,得到两白旗支持的多尔衮才以绝对实力得两黄旗黄台吉遗臣们退让,从而顺利上位。是以就算多尔衮最后掌权,对正黄旗亦多拉拢,并未有分毫怠慢。

    谭泰虽出东海女真,但建州女真当初为了与海西女真等为敌,对东海女真极力拉拢,关系非常亲密。其兄扬古利与费英东、额亦都等人一样,在努尔哈赤微末时便依附之,为后金开国大将,故此八旗权贵中谭泰的地位亦高。他早年以勇猛闻名,在破边攻明、征伐朝鲜等战事中多立战功,松山堡之战中带兵截断明军退路,又获大功。

    阿济格出兵,谭泰为其左膀右臂,主动请缨往攻镇虏卫。他部下为正黄旗满洲兵马,总计从北京带了二十个牛录。清军兵制,每满洲牛录出披甲兵二百名,其中马军五十名最骁勇,分别为葛布什贤超哈、巴牙喇营与阿礼哈超哈三种编制。按比例,每牛录葛布什贤超哈是为白甲巴牙喇之中最为善战之辈两名,巴牙喇营为白甲巴牙喇八名,阿礼哈超哈则为披甲马军四十名。除了阿礼哈超哈,葛布什贤超哈与巴牙喇营都在黄台吉时期从各旗抽出单独建营,分别以葛布什贤噶喇依昂邦与巴牙喇纛章京为主官统带。

    比如这次跟着谭泰作为辅佐的便有因在皮岛之战取得彪炳战绩被赐号“巴图鲁”、汉语意味“勇士”的巴牙喇纛章京鳌拜,鳌拜巴图鲁虽是镶黄旗人,但两黄旗不分家,他此番亦带了千人规模的巴牙喇营兵随战,在后压阵。谭泰所部正黄旗满洲马步披甲兵则有三千八百来人。此外,还有镶红旗汉军固山额真刘之源的一千汉军步军。

    八旗满洲、蒙古及汉军编制不同,满洲每牛录出二百名混杂马步军,蒙古每牛录人少且只出五十名马军,汉军每牛录出一百名步军。由此作战时通常以两满洲牛录配一汉军牛录,以补满洲牛录除五十名马军之外阵列所需二百步军的空缺。

    所以谭泰此次带来的战兵,有正黄旗满洲兵三千八百名、巴牙喇营兵千名并镶红旗汉军千名。另外,仍有将近两千名包衣与阿哈跟随。包衣与阿哈常连称包衣阿哈,但两者地位悬殊,包衣出自八旗户籍的正户,即使为满洲权贵家奴,但份略同家臣,属于家里人,成分女真、朝鲜、蒙古、汉各族皆有。阿哈便是纯粹的奴隶,户籍多在户下人及更地,有些甚至隶属包衣,且大多是汉人,又称为“阿哈尼堪”——“尼堪”便是汉人的满语——在阿哈下面,仍有更加低的汉人称为苏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