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零式战斗机二-《烽火博物馆》
第(1/3)页
说到减重,那可是堀越二郎的拿手好戏。
在“96式”舰载战斗机上,他已经干过了一次。
本着“工匠精神”,设计师们把每一个零件都提出来。
不管它多么小,只要是在强度允许的范围内,都尽可能的减弱削薄。
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堀越二郎明确的设计团队成员。
“对于每一个受力部件,都要尽可能的精确计算其必需的强度最小范围,重量计算要精确到机身的十万分之一。”
12试舰载战斗机的总量预估为2300公斤,换而言之要精确到23克。
出人意料的是,堀越二郎的第一个目标是竟然是海军方面的设计规划。
一直以来,海军战斗机的机身承力部件设定的强度系数是1.8。
也就是说,在最大受力1.8倍时,部件仍能保持不断裂。
堀越二郎却认为毫无必要,他把系数改成1.6。
出人意料的是,海军方面得知此事时,竟然没有大发雷霆。
也没有把堀越二郎请到宪兵队喝茶,顺带聊一聊长久住宿的问题。
得到军方的默许以后,堀越二郎的胆子越来越大。
本着“有弱的,就不用强的”原则,设计团队尽可能的将零件减弱削薄。
原来需要10个铆钉,现在就用8个。
铆钉的直径是3.5厘米,那就改成3厘米。
蒙皮厚度是1厘米,那就改成0.8厘米。
这还不算,堀越二郎还把手脚动到机翼上。
翼梁需要支撑机翼的上下蒙皮,这需要相当的强度,降低材料的厚度肯定是不行的。
研发团队在精确计算以后,在翼梁上开了很多圆孔,以减轻机翼的整体重量。
可就是这样,重量依旧无法控制在2300公斤。
就在堀越二郎一筹莫展的时候,却收到一个好消息。
倭国的航空材料取得了新的进步,住友金属公司研制出了新一代的硬铝材料。
早在34年前后,倭国国内就能生产“杜拉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