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零式战斗机二-《烽火博物馆》


    第(2/3)页

    这在当时称之为“超铝合金”,简称“SDH”。抗拉强度为45公斤/厘米?。

    这时,住友金属又研发出强度更高的铝合金,倭国国内称之为“超超铝合金”,简称“ESD”.抗拉强度可以达到60公斤/厘米?。

    堀越二郎立刻将“ESD”用在翼梁上,但他并没有想到,这种超硬铝合金的强度确实不错,但它个很大的缺点“易疲劳,”这在将来惹了很多的麻烦。

    但现在,堀越二郎还不知道,为了提高飞行速度,新型飞机放弃了惯用的固定起落架,改用了可收放的单轮起落架,这在倭国战斗机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938年7月11日,“12试舰载战斗机”的木制全尺寸模型提交海军验收。

    试飞员的第一感觉居然是大,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意见。

    就这样,“12试舰载战斗机”的整体方案顺利通过了。

    可就在设计团队转入原型机制造阶段时,海军又跳出来找事了。

    “12试舰载战斗机的发动机,必须改用中岛飞机公司的荣12式!”

    “荣12型”发动机的起飞功率为940马力,在4200米高度的最大功率950马力,算起来比“瑞星13型”要好一点。

    消息传来,三菱公司一片哗然。

    整个设计方案是围绕“瑞星”开发的,现在忽然换一种发动机,这就要对方案做大量的更改。

    可是该死的海军航空本部,却没有做出任何的提示,这不是耍猴玩吗?

    堀越二郎的设计团队,总算对倭国军方的傲慢,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但为了防止被请到宪兵队,或者戴上“非国民”的帽子,他们也只能忍气吞声。

    不过,军方破天荒的做了点让步。

    1、2号原型机可以使用“瑞星”发动机,但在3号机上,无论如何要是用“荣”发动机。

    其实,倭国的海军这一次并没有选错。

    “荣”系列发动机,可靠性、维护性极佳,输出功率适中,这保证了“零战”的飞行性能。

    在1942年下半年前,“荣”式发动机都拥有领先优势,在其后的一年内也没有落伍。

    真正落后是在1943年下半年,究其原因正是倭国海军高层日趋保守的作风,影响了“零战”替代机的研发,这暂且不表。

    1939年3月18日,“12试舰载战斗机”的1号原型机完成。

    空机重量为1569.5公斤,比计算值略有超出,但这是加装了55公斤设备的结果。

    可以说,计算和制造已经是相当的准确了。

    3月23日,1号机被大卸八块,搬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交通工具“牛车”上。
    第(2/3)页